秋季防疾病,核心在“预防”

发布者:苏州大学医院发布时间:2025-10-27浏览次数:10


近日苏城秋意渐浓,冷空气忽然而至,昼夜温差大。多变的天气条件,不仅让人体适应难度增加,也为蚊媒传染病、呼吸道传染病、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秋季常见传染病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温床。想要安然度过秋季,远离疾病困扰,关键就在于“预防”——提前做好防护,才能从源头降低患病风险。

  一、蚊媒传染病

  蚊媒传染病指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。


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均由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叮咬传播,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传染。

登革热:由登革病毒引起,潜伏期(从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到症状开始的时间)一般为1-14天,多为5-9天。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,不过,一旦发病,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:

  1.突发高热:体温可达40℃以上;

  2.三痛”: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关节痛;

  3.“三红”: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;

  4.皮疹: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;

  5.消化道症状: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;

  6.严重者: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基孔肯雅热: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,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。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通常为3-7天(最短1天,最长可达12天)。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,常伴有严重关节痛,尤其影响手腕、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。皮疹、肌肉痛、乏力等也较常见。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。

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特征对比

登革热发生重症的比例较高,致死病例时有发生。基孔肯雅热多数患者为轻症,大约会在1-2周内康复,但部分人(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)可能会经历长期关节疼痛的折磨;只有极少数情况下,该病会导致出血、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。

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这两种疾病的疫苗或特效药。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、实施防蚊隔离治疗。

如何预防,哪些是重点?

面对蚊媒传染病的威胁,我们可以通过“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”来进行预防,主动挂蚊帐、装纱窗、清积水、清垃圾,结合实际点蚊香、出门涂驱蚊水、灭成蚊;积极践行“1130”防蚊灭蚊行动: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,每周1次大扫除,每天3分钟排查蚊虫孳生地等有效预防措施,降低被其感染的风险:

居家与外出活动时如何防蚊?

严防花斑蚊“入室”筑起第一道防线

1.安装纱门、纱窗作为物理屏障,阻挡蚊子进入,并注意检查纱门、纱窗,若有孔洞及时封堵。

2.查看水培植物容器、花托等积水处,若有孑孓(即花斑蚊的幼虫),立即倾倒积水,冲洗植物以清除残存孑孓。擦洗容器壁,去除伊蚊卵。至少每35天清洗一次。



室内发现花斑蚊?速战速决!

1.化学击杀常用手段:盘式蚊香、电热蚊香液(片)、杀虫气雾剂等。推荐电热蚊香液,其使用方便、毒性小,且成分简单、控温准、灭蚊快。使用时,关闭门窗12小时,然后开窗通风即可。盘式蚊香有消防隐患及刺激性烟雾,使用时需多加注意;杀虫气雾剂因喷雾量难控,易造成室内污染。

2.物理拍杀电蚊拍是最直接有效的工具,可“击杀”停落和飞行的蚊子。灭蚊灯(光触媒、电击式)可作为辅助手段,放于人少、避光的区域。3.持续防护使用蚊帐是较好的选择,也是最后一道屏障,可以避免午间或夜间睡觉时被蚊虫叮咬。室外活动做好全方位的个人防护1.避开活动高峰蚊媒传染病流行季,尽量不在晨昏(早晚各2小时,黄昏最活跃)这两个花斑蚊活动的高峰期外出;避免在树荫、草丛、灌木丛、多积水容器的附近逗留。

3.做好衣物防护穿宽松的浅色长衣长裤,减少皮肤裸露;婴幼儿应穿宽松的防蚊裤,坐小推车时使用防蚊网。

4.使用防蚊产品可在裸露的皮肤处涂抹防蚊花露水或驱避剂。驱避剂的有效成分包括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(IR3535)和刺激性较小的羟哌酯。购买时,要注意浓度(浓度影响保护时长,如含30%避蚊胺的产品可防护约8小时)、适用年龄(幼儿用低浓度,婴儿不建议使用)、补涂频率(出汗、游泳、超过生效时长后需补涂)。


再加上这2

做好健康监测:如有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,外出结束后2周内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

不适及时就医: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,立即就医,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及时诊断治疗。

同时电话报备校医院保健科(67165894)。

二、病毒性腹泻

引起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等。感染后通常会出现水样便,还常常伴有呕吐、肚子痛、发烧等症状。预防措施:饭前便后勤洗手,防范“病从口入”。生、熟食物分开存放、分开处理,避免交叉污染。不喝没烧开的水,食物煮熟后再吃。

预防措施:

饭前便后勤洗手,防范“病从口入”。

生、熟食物分开存放、分开处理,避免交叉污染。

不喝没烧开的水,食物煮熟后再吃。

    三、结核病(简称结核)

结核病(简称结核):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,以肺结核最为常见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常见症状有咳嗽、咳痰(持续2周以上)、咯血或痰中带血,还可能伴有低热、盗汗、乏力、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,病程较长,若不及时治疗,会严重损害脏器功能,甚至危及生命。

若确诊患结核,应按文件规定办理休学手续,不得带病上课/上班

预防措施:

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,若家人或身边人患病,应督促其规范治疗并做好隔离防护。

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,不随地吐痰。

家里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
保持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
结核患者的密接人群和重点地区人员的结核潜伏感染者,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经医生判定需预防性服药者,遵医嘱服药,降低发病风险。

四、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(简称流感)

是秋冬季节常见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。常见症状有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,和普通感冒相比,流感的症状往往更明显、更严重。

预防措施:

老人、小孩等免疫力较差人群可提前接种疫苗,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办法,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概率。

流感高发季节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、通风不好的地方(如商场、游乐场等)。

外出戴好口罩,回家后第一时间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,减少病毒残留。

    五、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

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,是导致1岁内婴儿肺内感染(如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)住院的首要原因。RSV感染潜伏期为28天,起病常较急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。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,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、咳嗽、低热、咽痛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;但对婴幼儿、早产儿、先天心肺病患儿、免疫力低下者和老年人,可引起细支气管炎、肺炎、持续喘息或哮喘、活动耐力下降等严重并发症。疾病。如婴幼儿出现吃奶困难、精神萎靡、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、三凹征(吸气时胸骨上窝、肋间凹陷);老年人原有疾病加重(如慢性咳嗽、呼吸困难)需引起重视。

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,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:

1.保持呼吸道通畅,可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

2.注意水分补充,防止脱水

3.避免抗生素滥用

4.保持空气湿润与通风

5.重症或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

目前尚无针对儿童的RSV疫苗,一次感染后无法形成终身免疫,还会反复感染,预防措施尤为重要


预防措施:

养成良好卫生习惯:勤洗手,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。RSV对婴幼儿和老年人威胁较大,接触婴儿前务必清洁双手。多胎家庭要注意,防止“大宝”从学校感染后传染“小宝”。减少人群聚集:

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通风不好的地方(如商场、游乐场等)。

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:玩具、餐具等物品要定期清洗和消毒,保持居室空气流通,减少病毒在环境中滞留。

提高自身免疫力:保持规律作息,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;婴儿坚持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抵抗力。

保护高危易感人群:婴幼儿、早产儿、患有心肺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要特别防护。外出或就诊时要正确佩戴口罩;对于早产儿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唐氏综合征、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高危婴幼儿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效RSV单克隆抗体进行预防。

RSV虽然常见,但早识别、早就医、科学护理是关键。家长如发现孩子呼吸急促、拒奶或精神差,应立即前往医院。


 来源: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、苏州健康、苏州大学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