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男性健康日|拒绝“硬扛”!关爱自己

发布者:苏州大学医院发布时间:2025-10-30浏览次数:10



图片
图片

10月28日  世界男性健康日

图片

2025年10月28日是第31个世界男性健康日,今年主题是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促进男性主动健康",旨在推动男性健康管理从“被动应对疾病” 向 “主动预防养护” 转变,引导男性群体,通过均衡营养、规律运动、科学减压等健康生活方式筑牢身体根基。


图片



在传统文化里,男性似乎总是“扛事的人”,感冒发烧扛一扛,腰酸背痛忍一忍,连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,也常被一句“我没事”轻描淡写带过……但事实上,男性的健康,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被关注。




10月12日,《柳叶刀》发布全球疾病负担(GBD)2023系列研究报告指出,2023年我国女性预期寿命为82.8岁,男性77.6岁,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短5.2岁,且在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前列腺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上,男性群体也逐年攀升,成为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慢性因素。



男性的“硬抗”心理,可能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时没有及时发现,导致拖延就医,以致病情加重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



所以,男性不应该等到出现问题和疾病发生以后才关注身体,而要预防为主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,把“被动应对”变为“主动管理”:让“男题”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


图片

一、未病先防,筑牢“健康第一道墙”

图片



未病先防指的是在健康或亚健康阶段,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主动养生,避免疾病发生。


图片

1

养成良好生活习惯

图片
图片

均衡膳食

有研究表明疾病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,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引发疾病,而合理的饮食则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。

在日常生活中,男性朋友们要保持好的饮食习惯。

图片

建议参照彩虹餐盘:即每餐至少3种颜色蔬菜水果。可选深绿(如菠菜、韭菜、油麦菜、茼蒿等)、红黄(如番茄、红洋葱、胡萝卜等)、紫黑(如紫甘蓝、紫苏、茄子等)、白色(如萝卜、菌菇山药等)搭配,不仅好看,营养更全面。

图片


减少白盐、白糖、白肥肉(三白)摄入量。

零食平替: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,少吃或不吃甜食。可以用坚果代替薯片,用无糖酸奶代替奶茶,以维持稳定的血糖,预防糖尿病的发生。


2

主动运动

图片
图片

主动开具健康“行动处方”

会“壮阳”的6000步

- 每天快走≥6000步(约40分钟)  

- 每周2次深蹲+俯卧撑(激活大肌群→促睾酮)  

- 办公室“45-5”微运动:坐45分钟→站5分钟做提肛50次,改善会阴和前列腺血流。


3

规律作息

图片
图片

主动规避风险因素:减少熬夜、过度劳累等透支身体的行为。

建议 22:30关屏、上床:蓝光↓→褪黑素↑  , 23:00前入睡,有助于睾酮分泌(00:00–04:00)。


4

调节情绪

图片
图片

学会释放工作压力,保持情绪稳定。

3-5-7情绪呼吸法

3秒吸气、5秒屏息、7秒呼气,连续10轮 。 随时随地可做,30秒把交感神经“踩刹车”  。

每周一次“男人也可以哭”的倾诉窗口:伙伴/家人/心理热线。

同时远离粉尘、辐射等有害环境,降低疾病诱因。




图片

二、早查早治,把疾病“扼杀在萌芽里”


图片


“疾病早期”,核心是“及时发现、尽早干预”,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。

定期专项体检是关键:建议20—40岁男性每年做一次基础体检,重点关注血压、血糖、血脂及肝肾功能;40岁以上需增加前列腺检查、胃肠镜检查、心脑血管筛查等项目,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,更要提前筛查。


图片


警惕身体“预警信号”:当出现持续疲劳、胸闷胸痛、尿频尿急、体重骤降等异常症状时,别再“硬扛”,及时就医检查,早期干预能大幅提高治愈率。



图片

三、已病防变,降低伤害、促进康复


图片


若不幸患病,要“控制好病情、减少并发症”,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质量。

遵医嘱规范治疗: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康复训练,都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,切勿自行停药、换药,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。

做好康复管理:结合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,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温和的散步、太极拳;同时保持积极心态,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也能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。



男性作为家庭和社会的“顶梁柱”,往往把“责任”放在首位,却有时忘了自己的健康。但健康从不是“奢侈品”,而是“必需品”——没有健康的身体,其余都是其余。

今天,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男性朋友:从一次规律的运动开始,从一顿清淡的晚餐开始,从一次预约体检开始,用“三级防控”的理念守护健康,不硬扛、不忽视,才是对自己、对家人最好的负责。

愿每一位男性都能读懂身体的信号,筑牢健康的防线,活成自己想要的“硬朗”模样!


关爱自身健康,从“此刻”开始
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参考文献:

1.Non-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: a rising tide

2.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0 - 6736(25)01330 - 3/fulltext

3.世界卫生组织:非传染性疾病

https://www.who.int/zh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noncommunicable-diseases

文字:郭丽

图片:来源网络

编辑:郭丽

一审一校:张艳丽

二审二校:张秀花

三审三校:田一星